乡村振兴导向下合作社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诊断与对策建议迪时策略
——以广州荔纯聚农生态发展有限公司为例
刘发东、谭泽文、谭志新、黄岳记、谭次坚
(广州荔纯聚农生态发展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900)
摘要: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下合作社休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广州荔纯聚农生态发展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系统梳理该合作社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与实践成效,重点诊断其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荔纯聚农合作社虽通过“农业+文旅+教育”模式实现产值突破与就业带动,但仍面临产业链延伸不充分、品牌影响力有限、人才结构断层、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深化产业融合、强化品牌建设、优化人才体系、健全利益联结四个维度提出对策建议,为同类合作社休闲农业发展及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合作社;休闲农业;问题诊断;荔纯聚农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休闲农业作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已成为激活乡村资源、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业态[1]。合作社作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凭借“抱团发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优势,在整合乡村土地、劳动力、文化资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州荔纯聚农生态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荔纯聚农合作社”)位于广东省从化区良口镇良平村,依托当地2000多亩荔枝园资源,构建“农业+文旅+教育”三合一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带动300余人就业,其中包含大量返乡创业青年,成为区域内合作社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案例[2]。然而,在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该合作社在产业升级、品牌打造、人才留存等方面逐渐显现短板,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与案例分析法,结合荔纯聚农合作社的发展实践,诊断其休闲农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旨在为合作社休闲农业破解发展瓶颈、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实践路径。
二、乡村振兴导向下合作社发展休闲农业的必要性
1.推动产业融合,激活乡村经济活力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单一作物的生产,导致附加值较低并且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合作社若要推进休闲农业,可以探索“农业结合文化旅游”“农业融入教育”“农业与健康养生”等多种模式。这些融合路径能够拓展产业链,将从农产品的生产到加工、销售,再到其中的休闲体验、学习研讨以及住宿服务有机整合。此举有助转变从单一的“产品销售”到多元的“体验和服务销售”,以此大大增加农业的附加值,为乡村经济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3]。
2. 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合作社休闲农业的发展需涵盖种植管理、游客接待、餐饮服务、营销推广等多个岗位,能为当地农民提供大量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尤其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以荔纯聚农合作社为例,其通过“保底收购+就业岗位+创业平台”的模式,带动300余人就业,其中80后、90后返乡青年占比达35%,有效拓宽了农民收入来源,推动共同富裕目标落地[2]。
3. 保护乡村生态与文化,助力全面振兴
休闲农业的发展依赖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与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合作社在运营过程中,会主动加强生态保护(如荔纯聚农采用山泉水灌溉、农家肥种植),同时挖掘地域文化(如荔枝种植文化、客家民俗),将其融入休闲体验项目,实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为乡村生态振兴与文化振兴提供支撑[4]。
三、荔纯聚农合作社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与实践成效
1.基础条件
1.1 资源禀赋优越
荔纯聚农合作社位于从化区良口镇,靠近天堂顶自然景区,鸭洞河流经村庄,拥有极佳的生态环境。拥有2000多亩荔枝园,涵盖十多个品种,年产荔枝超500吨,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农业资源基础;此外,该地区交通十分便利,距离珠三角核心城市仅需一到两小时车程,顾客市场相对宽广[2]。
1.2 政策支持有力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新乡村示范带+”工程等政策,为合作社休闲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与人才支持;从化区政府针对休闲农业推出基础设施改造补贴、品牌推广扶持等政策,如良平村通过政府资金支持,完成道路拓宽、污水处理、照明升级等工程,为荔纯聚农合作社营造了良好的运营环境[8]。
2. 实践成效
2.1 产业融合初见成效
合作社将荔枝作为中心产业迪时策略,推动“农产+文化旅游+教育”模式:在农业方面,完成荔枝的规范化栽培与处理(研发荔枝干、荔枝酒等商品);在旅游文化方面,开发适合家庭参与的水果采摘活动、森林度假小屋、在线直播营地等项目。在教育层面,开展荔枝种植研学、茶叶采摘制作体验等活动,形成多业态融合的发展格局,年产值突破千万元[2]。
2.2 就业与增收效果显著
合作社通过“保底收购+务工工资+分红”的利益分配方式,保障农户收益:一方面,以高于市场价10%-15%的价格保底收购农户荔枝,带动50余户农户增收;另一方面,提供种植管理、游客接待、营销推广等岗位,人均月工资达4500-6000元,部分返乡青年通过参与合作社创业,年收益超10万元[2]。
2.2 品牌影响力初步形成
借助《极限挑战》节目取景曝光,以及抖音、微信等平台的宣传,荔纯聚农合作社的“从化荔枝”“林间民宿”等产品逐渐形成区域知名度,年均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成为从化区休闲农业的代表性品牌之一[2]。
四、荔纯聚农合作社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诊断
1.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品附加值待提升
虽然合作社已经初步整合“种植、加工和服务”模式,但产业链仍有不足:首先,加工环节不够强劲,现有荔枝产品大多为初级产品,如荔枝干和荔枝酒,深加工产品(例如荔枝面膜和果酱)匮乏,导致附加值较低。二是服务业态同质化,研学项目以简单采摘、制作体验为主,缺乏沉浸式、定制化课程;三是产业链协同不足,与周边餐饮、交通、文创等企业合作松散,未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服务体系,游客停留时间短(平均不足1天),消费转化率低[2]。
2.品牌建设与营销能力不足,市场影响力有限
合作社品牌建设面临着三个主要问题:首先是缺乏系统性规划,虽然有了"荔纯聚农"这一品牌,但品牌定位、核心价值以及传播策略尚未清晰,导致品牌识别度不高;二是缺多元营销渠道,主要依赖短视频平台自发宣传与游客口口相传,未建立线上线下联动的营销体系(如未入驻美团、携程等OTA平台,线下未与旅行社合作);三是缺品牌IP,未将荔枝文化、客家民俗等元素融入品牌打造,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与从化区其他休闲农业品牌相比,市场辐射范围局限于珠三角局部地区[2]。
3. 人才结构断层,专业能力待加强
合作社人才队伍存在“老龄化”与“专业化不足”双重问题:一是核心技术人才老龄化,60后、70后负责荔枝种植技术管理,占技术岗位的70%,年轻人才(35岁以下)因缺乏系统培训与职业发展通道,留存率低;二是服务与运营人才短缺,缺乏专业的旅游策划、市场营销、民宿管理人才,导致研学课程设计粗糙、游客服务标准化程度低(如接待流程不规范、投诉处理不及时);三是数字人才匮乏,90后运营团队虽尝试抖音宣传,但缺乏专业的内容策划与流量运营能力,账号粉丝量不足1万,宣传效果有限[2]。
4. 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户参与度待提升
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仍停留在“保底收购+务工”的初级层面:一是分红机制不透明,合作社利润分配未明确农户持股比例与分红标准,仅少数核心农户参与分红,普通农户难以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二是农户参与决策程度低,合作社发展规划、项目投资等重大决策由核心管理层决定,农户缺乏话语权,导致部分农户积极性不高;三是风险共担机制缺失,当荔枝减产、游客量下降时,合作社仅通过降低收购价、减少岗位等方式转嫁风险,未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影响合作社与农户的长期合作信任[2]。
五、乡村振兴导向下荔纯聚农合作社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深化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
1.1推动加工环节升级
与大学及研究单位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创制荔枝深加工品(如荔枝蜜饯、荔枝酵素饮品、荔枝创意产品),建立规范化生产车间,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此外,通过将荔枝种植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枝条、果壳)转化为生物燃料和有机肥,实现资源的循环再生[3]。
1.2丰富服务业态
打造“沉浸式”研学课程,结合荔枝种植周期设计“开花—结果—采摘—加工”全流程体验课程,引入VR技术还原荔枝种植历史;开发“荔枝文化+客家民俗”主题民宿,推出客家美食体验、非遗剪纸教学等活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至2-3天;与周边景区(如天堂顶、鸭洞河)合作,设计“休闲农业+自然观光”联动线路,形成区域旅游合力[4]。
2. 强化品牌建设,构建多元营销体系
2.1 明确品牌定位与IP
以“从化荔枝文化”为核心,打造“荔纯聚农·自然课堂”品牌IP,设计专属LOGO与吉祥物(如“荔小纯”),将荔枝种植历史、客家谚语等文化元素融入品牌宣传,形成差异化定位[5]。
2.2 拓展营销渠道
线上方面,入驻美团、携程等OTA平台,开设淘宝、抖音小店,销售休闲农业套餐(如“采摘+民宿+研学”组合套餐);线下方面,与珠三角旅行社合作,推出“从化乡村休闲游”线路,在广州、深圳等城市设立品牌体验店;同时,定期举办“荔枝文化节”“亲子农耕节”,邀请网红、KOL实地体验,扩大品牌影响力[6]。
3. 优化人才体系,提升专业能力
3.1建立人才引育留机制
通过“政策引才+校企合作”吸引人才:对接广东省“乡村英才计划”,为返乡青年提供创业补贴、住房优惠;携手华南农业大学和广州旅游职业学院创办“荔纯聚农定向班”,专注于培养农业技术与旅游管理两大领域的人才。建立职业发展通道,为年轻人才提供晋升机会(如从服务岗晋升至管理岗),并设立绩效奖金、股权激励等激励措施[7]。
3.2 开展精准培训
为满足各类岗位需求,举办专门的培训活动:邀请农业领域专家,为种植业者提供有关生态种植技术的指导;旅游企业为职员开展统一化的客户接待和问题解决培训;聘请数字营销公司为运营团队提供短视频制作策划及直播销售培训,以增强团队的专业技能。
4.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户参与度
4.1完善分红与决策机制
制定清晰的合作社股权架构,农户可通过土地、劳力、资金等方式投资入股,并依据持股比例参与分红。创建“农民代表大会”机制,所有重要决策必须获得农民代表的投票审批,以确保农民拥有充分的表达权。定期发布合作社的财务报告,并开放给农民审查,以确保分配过程的公开透明[1]]。
4.2 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设立“风险保障基金”,从合作社利润中提取10%作为基金,当荔枝减产时,用于补贴农户收购价;当游客量下降时,通过减少管理层薪酬、申请政府补贴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转嫁风险给农户;此外,为农民购买农作物保险以及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减轻他们在参与中的风险[1]。
六、结论与展望
荔纯聚农合作社作为广州从化区合作社休闲农业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实践表明,合作社通过整合资源、推动产业融合,能有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但在产业链延伸、品牌建设、人才储备、利益联结等方面仍需突破瓶颈。通过深化产业融合、强化品牌营销、优化人才体系、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可进一步释放休闲农业的带动效应,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强支撑。
未来,随着数字技术与绿色理念的深入渗透,合作社休闲农业可进一步探索“数字+休闲农业”(如智慧农场、线上研学)、“低碳+休闲农业”(如光伏大棚、绿色交通)等新模式,同时加强区域协同(如与周边合作社组建联盟),形成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杜晨,四郎央吉,刘飞.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现代农业,2023,48(3):13-18.
[2] 花漾羊城团队. 一颗小荔枝,撬动乡村振兴大能量[EB/OL]. 2025-08-19.
[3] 练方芳,刘飞.基于共生理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以宜宾市高桥村为例[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3(3):48-53.
[4] 何忧.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设计探究[J].大众文艺,2023(7):220-222.
[5] 杨京丽,罗锦.乡村振兴背景下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山西农经,2023(7):142-144,192.
[6] 张淼,江晶.休闲农业助推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探究——以北京市为例[J].南方农机,2023,54(10):92-95.
[7] 周妍,李盼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5,42(2):48-55.
[8] 程景伟. 广州启动实施"新乡村示范带+"工程[EB/OL]. 中国新闻网, 2023-06-29.
智慧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