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炜琳、谭永、谭焕林、黄岳记、黄柱根金鼎配资
(广州荔纯聚农生态发展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900)
摘要: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背景下,产教融合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本文以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联合广州时间互动有限公司、广州荔纯聚农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喀什地区“农艺工(中级)”线上课程为案例,深入剖析产教融合视域下数字化技能课程的建设路径。研究聚焦课程开发中的“政校企农”多主体协同机制、“三级对标”教学设计及数字化技术实现方案,总结课程在突破地域限制、提升农民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成效。同时,针对农民数字素养不足、课程本土化深度不够、多主体协同长效机制缺失等问题,提出优化混合培训模式、夯实农村数字基础、健全协同机制等对策。研究为产教融合赋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与理论支撑。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数字化技能课程;农艺工;乡村振兴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将产教融合提升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在乡村振兴战略与数字中国建设的双重驱动下,职业教育不仅需承担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更需突破地域与资源限制,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至基层农村,助力农业现代化与农民技能提升。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不断深化,但在服务偏远地区农业发展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喀什等西部农村地区存在农业技术落后、高素质农技人才匮乏、线下培训覆盖有限等问题;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单独开发的课程常因脱离产业实际、技术实现不足,难以满足基层农民的真实需求。在此背景下,以产教融合为纽带,联合企业、政府、农户等多主体共建数字化技能课程,成为破解职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推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依托“东西部协作”援疆机制,联合广州时间互动有限公司(数字技术企业)、广州荔纯聚农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农业产业企业),共同开发喀什地区“农艺工(中级)”线上课程,形成“政校企农”协同育人模式。本文以此案例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产教融合驱动数字化技能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分析其成效与问题,为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实现数字化转型、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二、产教融合赋能数字化课程建设的实践基础
1.需求导向:西部农村与职业教育的双重诉求
1.1喀什地区农业发展的技能缺口
喀什地区作为新疆农业主产区,棉花、小麦、林果等作物种植面积广阔,但当地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标准化种植、科学田间管理等技能不足,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产品品质难以提升。据喀什地区人社部门调研,2024年当地农艺工技能等级认定通过率不足40%,且传统线下培训因交通不便、成本较高,仅覆盖20%的偏远乡村农户,亟需低成本、广覆盖的数字化培训解决方案。
1.2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求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职业教育数字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但单一职业院校在技术开发、产业对接等方面存在短板: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虽具备农业专业师资与教学资源,但缺乏数字课程制作的技术能力;广州时间互动有限公司拥有数字平台开发经验,却缺少农业领域的教学内容支撑;广州荔纯聚农生态发展有限公司作为现代化农业企业,具备真实的产业场景与先进技术,却难以将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教学资源。三者的合作,恰好实现了“教育资源+技术能力+产业场景”的优势互补,为数字化课程建设奠定基础。
2.政策支撑:产教融合与东西部协作的双重保障
国家层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政策明确要求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利用数字化手段服务乡村振兴;地方层面,广东省援疆工作组将“农业技能数字化培训”列为东西部协作重点项目,喀什地区人社部门将线上课程学时纳入职业技能认定体系,为项目提供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政策红利的释放,推动“政校企农”多主体形成协同合力,加速数字化课程建设进程。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数字化技能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1.多主体协同:构建“政校企农”课程开发体系
1.1政府主导:把握方向与资源统筹
喀什地区人社部门作为需求方,前期开展农户技能需求调研,明确课程需覆盖“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作物栽培”等核心模块;中期协调当地农业部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课程内测与推广;后期将课程纳入职业技能认定体系,确保培训效果与就业需求衔接。广东省援疆工作组则负责统筹广东优质资源,推动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与企业对接,为项目提供资金与资源支持。
1.2校企协同:内容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与广州时间互动有限公司、广州荔纯聚农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专项工作组,明确分工:院校端:由高级农艺师叶倚歆带领团队,依据《农艺工(中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设计课程大纲,提炼“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等核心技能点,确保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系统性;同时组织学生刘发东、谭焕林等参与课程拍摄协助、数据记录与平台测试,实现“教学相长”。企业端:广州时间互动有限公司负责数字技术实现,包括多机位实景拍摄(采用H.264/AVC编码,音频采样率>48KHz)、在线学习平台搭建(支持手机端适配与离线下载)、交互式测验模块开发;广州荔纯聚农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标准化种植基地作为拍摄场景,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农户演示实操流程(如荔枝树修剪、水肥配比),确保课程内容的产业真实性。
1.3农户参与:需求反馈与课程优化
在课程开发的关键节点,项目团队邀请喀什地区20名农户代表参与需求研讨与课程内测:农户提出“视频语速偏快”“部分术语晦涩”等问题,推动团队优化字幕与配音;针对“珠三角作物与喀什本地作物差异”的反馈,团队在课程中增加“喀什本地作物适配说明”模块,提升课程的本土化适配性。
2.教学设计:“三级对标”确保课程质量
2.1对标国家职业标准,保障课程规范性
课程严格依据人社部《农艺工(中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设置模块,涵盖“理论知识(30%)+实操技能(70%)”,其中实操技能部分对应“土壤改良、种子处理、病虫害防治”等8项核心考核点,确保课程内容全面覆盖职业技能认定要求。
2.2对标先进产业技术金鼎配资 ,提升课程先进性
依托广州荔纯聚农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的产业优势,课程引入珠三角先进农业技术,如“生物防治病虫害”“智能灌溉系统操作”“果树标准化修剪”等,通过实景拍摄展示技术细节。例如,在“病虫害防治”模块,拍摄团队详细记录基地利用天敌昆虫防治蚜虫的过程,让喀什农户直观学习现代农业技术。
2.3对标本地生产实际,增强课程实用性
针对喀什地区干旱少雨、主要种植棉花与林果的特点,课程在“灌溉技术”模块补充“渠道灌溉优化方案”,在“果树管理”模块增加“核桃、红枣树修剪技巧”,并邀请喀什当地农技人员录制“本地作物栽培要点”短视频,插入课程相应章节,实现“先进技术+本地适配”的有机结合。
3.技术实现:数字化突破地域与资源限制
3.1碎片化视频设计,适配农民学习习惯
考虑到农民多利用农闲时间学习,课程将教学内容拆解为5-10分钟的微课视频,每个视频聚焦一个技能点(如“播前土壤检测”“果树冬季修剪”),并通过慢放特写、字幕标注等方式突出操作要点。例如,在“播种深度控制”视频中,通过动画演示+实景拍摄,清晰展示不同作物(小麦、棉花)的播种深度标准,方便农户理解。
3.2智能化平台搭建,提升学习便捷性
广州时间互动有限公司开发的在线学习平台具备三大核心功能:适配功能:优化手机端访问体验,支持视频离线下载,解决喀什部分乡村网络信号弱的问题;互动功能:设置课后自测(每节微课配套5-8道练习题)、讨论区答疑(由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在线回复),增强学习反馈;管理功能:平台可记录学员学习进度、测验成绩,方便人社部门与合作社跟踪培训效果。
3.3多媒介资源整合,丰富教学形式
除核心视频外,课程还配套“图文手册”(如《土壤检测操作步骤图解》)、“音频讲解”(针对视力不佳的老年农户)、“虚拟仿真案例”(如病虫害识别虚拟实训),通过多媒介融合满足不同农户的学习需求,提升课程的包容性。
四、产教融合驱动数字化课程建设的成效与挑战
1.多维度赋能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
1.1突破地域限制,扩大职业教育覆盖范围
课程上线试运行1个月内,喀什地区已有826名农户注册学习,其中65%来自以往线下培训难以覆盖的偏远乡村(如岳普湖县、伽师县),实现“培训不出村,技能送上门”。据平台数据统计,学员平均学习时长3.2小时/周,课程完课率达78%,显著高于传统线上课程(平均完课率55%)。
1.2提升农民技能,助力农业现代化
参与内测的50名农户中,86%通过农艺工(中级)技能模拟考核,其中23名农户在田间实践中应用课程所学技术(如优化灌溉方式、改进果树修剪),平均实现作物产量提升12%。
1.3锤炼学生能力,实现产教协同育人
参与项目的12名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学生,通过协助课程拍摄、数据记录、平台测试,不仅巩固了农业专业知识,还掌握了数字课程开发、农户沟通等附加技能。学生刘发东在实践报告中写道:“在荔纯聚农基地拍摄时,我学会了如何将课堂所学的土壤检测知识转化为农户能理解的实操步骤,这种实践经历比课本更有价值”。
1.4推动产教融合,构建职业教育新生态
项目形成的“政校企农”协同机制,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课程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与广州时间互动有限公司、荔纯聚农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计划后续开发“园艺工”“农机维修工”等系列数字化课程;喀什地区人社部门将该模式推广至其他技能培训领域,推动形成“需求导向—课程开发—技能认定—产业应用”的闭环。
2.挑战:数字化课程建设的现实瓶颈
2.1农民数字素养不足,制约课程普及
调研发现,喀什地区45岁以上农户中,62%存在智能手机操作困难,38%不会使用在线学习平台,需依赖子女或村干部协助注册学习;部分农户对数字化学习存在抵触情绪,认为“不如线下手把手教得实在”,影响课程的推广效果。
2.2课程本土化深度不够,适配性待提升
尽管课程已补充喀什本地作物内容,但主要拍摄场景仍在广东荔纯聚农基地,部分农户反映“视频里的荔枝园和我们的棉田不一样,学起来有距离感”;此外,课程中提及的部分农药、肥料品牌在新疆本地难以购买,导致技术落地存在障碍。
2.3多主体协同机制松散,长效性不足
项目主要依赖援疆政策与短期合作协议驱动,缺乏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广州时间互动有限公司因后续维护无经费支持,对平台更新积极性不高;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与喀什当地农业部门的沟通多为临时对接,未建立常态化的需求反馈渠道;农户在课程迭代中的参与度较低,难以持续推动课程优化。
2.4实践效果跟踪缺失,培训闭环未形成目前课程效果评估仅停留在“在线测验+学习时长”层面,缺乏对农户田间实践的跟踪。项目团队无法准确判断学员是否真正将课程技术应用于生产,也难以量化课程对作物产量、农户收入的实际影响,导致培训效果无法精准衡量。
五、产教融合深化数字化课程建设的优化对策
1.构建“数字素养+技能培训”双轨模式,降低学习门槛开展数字扫盲:
联合喀什当地合作社,组织“智能手机操作+平台使用”线下培训班,针对老年农户编写简易操作手册(图文结合),由村干部分包到户指导;开发“1+1”混合课程:每门线上课程配套1次线下集中辅导(由当地农技人员组织),重点解决农户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实现“线上学理论+线下练实操”的结合。
2.深化本土化建设,提升课程适配性建立本地拍摄基地:
联合喀什地区农业企业,在当地建设“农艺工实训拍摄基地”,补充棉花、林果等本地作物的实操视频,替换部分珠三角场景素材;组建本地专家团队:邀请喀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家、种植大户加入课程开发组,参与内容审核与补充讲解,确保课程提及的技术、产品符合本地市场实际。
3.健全多主体协同长效机制,保障持续发展成立产教融合联盟:
由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州时间互动有限公司、荔纯聚农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喀什地区人社部门共同组建“农业数字化技能培训联盟”,签订三年合作协议,明确各方在课程开发、维护、推广中的权责与利益分配(如企业可通过平台广告、技术服务获取收益);设立专项基金:申请广东省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用于课程后续更新、平台维护与农户学习补贴(如对完成课程的农户发放流量补贴),保障项目可持续。
4.完善实践效果跟踪体系,形成培训闭环建立“农户档案”:
联合喀什当地合作社,为每位学员建立“学习-实践”档案,记录其课程学习情况、田间技术应用情况(如灌溉方式改进、病虫害防治措施);开展定期回访:每季度组织农技人员上门回访,采集作物产量、品质数据,评估课程技术的实际效果;建立反馈迭代机制:根据回访结果与农户反馈,每半年对课程内容进行1次更新,确保课程始终贴合生产实际。
六、结论与展望
研究表明,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腾飞的核心引擎,能够有效整合“教育、技术、产业、政府”资源,推动数字化技能课程突破地域限制,服务乡村振兴。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联合企业开发的“农艺工(中级)”线上课程,通过“政校企农”多主体协同、“三级对标”教学设计、数字化技术实现,在扩大职业教育覆盖、提升农民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产教融合赋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本。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与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产教融合驱动的数字化技能课程建设需进一步深化:一方面,需加强“AI+职业教育”融合,开发智能答疑、个性化学习推荐等功能,提升课程的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需推动“跨区域产教融合”,将广东的经验模式复制到更多西部农村地区,形成“东西联动、全国覆盖”的农业数字化技能培训网络,真正实现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腾飞,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 2025年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案例集[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5.
[2] 周妍,李盼强. 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现状与提升路径[J]. 农业经济问题,2025(2):112-118.
[3] 练方芳,刘飞. 农业数字化课程本土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 农村经济,2025(1):89-93.
[4] 张淼,江晶. 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25,46(12):34-38.
[5] 何忧. 农业技能培训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 统计与决策,2025(7):156-159.
[6] 杨京丽,罗锦. 混合式培训在农民技能提升中的应用[J]. 乡村科技,2025(6):45-47.
[7] 杜晨,四郎央吉. 西部农村地区农业数字化课程建设的实践启示[J]. 中国农业教育,2025(1):67-72.
[8] 广东省财政厅. 2025年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Z]. 2025-02-18.
[9] 王德斌,吴文婕. 农业技能培训跟踪反馈机制的实践探索[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25(8):123-125.
[10] 韩振兴,刘东辉. 数字技术赋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5,24(3):412-418.
智慧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